“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牵动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举,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如何加力提速冲刺“初见成效”?
近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印发的《广东省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给出了答案。
《方案》明确了“百千万工程”在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实施县域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风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动员等“五大行动”的部署。
“五大行动”是今年广东全省奋进“百县千镇万村” ,拼出高质量发展“实景画”的关键抓手。
全省县镇村突围的新图景
自202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挖掘“百县千镇万村”的建设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承载力空间,畅通经济循环,塑造发展新优势。
这两年多来,广东全省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蓬勃发展,向上向新突围。
在县这一级,县域经济得到提振,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从产业来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15个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约700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区荣获全国百强区,数量稳居第一;富民兴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打造粮食、蔬菜等10个千亿产业集群。
各地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得到强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涌现。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发展红利进一步下沉到乡村地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县、经济强镇、和美乡村脱颖而出,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在县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2025年已至,冲刺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号角也已吹响。
“五大行动”怎么看怎么干?
县域产业振兴:力争千亿县零的突破、千强镇数量增加
产业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接下来怎么做?
《方案》提出,实施县域产业振兴行动,实现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力争千亿县零的突破、千强镇数量增加,各县(市)在细分领域打造1-2个主导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形成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集群。
具体措施上,将出台县域经济振兴条例、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举办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贸合作招商会,培育一批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市),推动完成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汕尾、湛江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建设“最美旅游公路”。用好用足入境免签、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通过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农文旅融合等举措,将持续激发“千亿县零的突破”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启动第二批试点
城镇化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公共服务与生活品质的升级。
如何让县域这个战略支点进一步全面强起来?
《方案》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实现县城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推进县城高水平建设,首批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成效明显并启动第二批试点,大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探索建设一批未来社区。推动“交、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微改造”全覆盖,推动繁忙服务区“超充快充”设施建设。
除了基础设施改造,还将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下沉,持续探索城镇化新路径。
城乡风貌提升:争取若干个县(市、区)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城乡风貌,是一个地方“颜值”和“气质”的体现。
《方案》提出,实施城乡风貌提升行动,高铁、高速、国道、省道等重要线路,省际边界、旅游景区等人流集中重要区域,典型镇、村等重要节点的风貌要实现大提升,争取若干个县(市、区)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具体而言,广东将重点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公厕,打造好圩镇主街、广场、小公园、农贸市场,启动建设100条乡村绿化景观带等等,展现人居环境新魅力。将典型县、镇、村的示范作用、样板功能发挥出来,让农房风貌与周边环境、当地文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不断厚植城乡风貌的绿美底色。
集成式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县镇村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是破解县域发展瓶颈的关键。
《方案》提出,实施集成式改革创新行动,要让改革成为“百千万工程”的鲜明底色,通过纵深推进集成式改革,进一步激发县镇村发展内生动力。
接下来,广东将深化县镇管理体制改革、农业农村关键环节改革,以及土地、财政、人才等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建立“百千万工程”用地指标池,推动用地指标直达县(市),落实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此外,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多措并举推动财政金融资源下沉到县镇村。
聚焦“人进城”“钱进县”“盘活土地”“放权赋能”等改革导向,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将有效激发活力动力价值。
社会力量动员:将出台进一步强化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的若干措施
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参与。
《方案》提出,实施社会力量动员行动,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向心力。出台进一步强化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的若干措施,支持对口帮扶双方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双百行动”,推动高校院所、院士联合会、有关专委会等智库在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各环节发挥更大作用。
统筹好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组织引导各方力量深度参与,将为县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抓住产业这个根本,更好实现强县富民兴村;抓住风貌这个基础,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抓住县城这个载体,不断提升聚人聚商聚产能力;抓住改革这个关键,有效激发活力动力价值;组织发动群众工作,持续提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可以说,“五大行动”既是广东今年冲刺“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抓手,也是广东补齐城乡短板、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的必然之举。
当县域产业活力迸发、城镇功能日臻完善、乡村风貌“形神”兼具、改革红利普惠共享、社会力量广泛凝聚时,广东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份“城乡融合”的精彩答卷。